罗马书(7)过度:1章17节

罗马书1:16-17 我不以福音为耻;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,要救一切相信的,先是犹太人,后是希腊人。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;这义是本于信,以致于信。如经上所记:“义人必因信得生。”

我们上次已经分享16节的内容,保罗不以福音为耻辱,这个福音是上帝的大能,要拯救一切的人。一节经文就有三个要点。因为福音是大能,能让得救,只要来相信,也就是有信心的人。什么是信心?信是身体的行动,心是我们对上帝的祈祷。

也就是说,信心是包含内外两个因素,内在祈祷,表示自己对上帝的信仰。因为你相信上帝比你厉害,是你可以依靠的对象。因此,你才会祈祷的;也就是说,祈祷表示了你的信仰。一个人从来不祷告,那么,这个人的信仰状态是不正常的。只有祈祷,才能符合上我们的信心。因此,信,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。同样,得救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。正如主耶稣所说的:

马太福音11:12 天国是努力进入的,努力的人就得着了。

这里的努力,指的是强大有力量的,必须非常的努力才能得到的。天国不是悠悠哉哉的就可以进入,而是要十分辛苦努力才可以的。也就是说,人生在实际上只有一件事情是最重要的,就是赚取救恩。当然不是说,其他生活都不需要,天天在礼拜堂聚会。而是说,无论做什么事情,核心只有一件事情,就是救恩。工作是为了主,吃喝是为了主。一切都是为了主。崇拜为了主,散会为了主。如此,当我们生活的时候,就是为了主。这样,我们就是在努力的进入天国。而这个16节所说的内容,福音是信仰的核心,对于真正相信依靠耶稣基督的人,这是上帝的大能,这是救恩,是临到所有人身上。这是第十六节的内容。今天我们来看第十七节的内容。

罗马书1:17 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;这义是本于信,以致于信。如经上所记:“义人必因信得生。”

本节的要点是有,上帝的义,什么是上帝的义。为什么福音是显明了上帝的义。这义是本于信,以致于信,这个信是什么意思?什么是义人?为什么义人是因信得生?我们来研究一下17节的内容。可以说,

一、上帝的义

这里上帝的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这里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。首先要避免一个错误的理解,这里的义,不仅仅是“公义”。而是关于上帝的本质,是被称呼为“义德”,是上帝的大能。

因此,首先不能理解为仅仅是上帝的公义。我们知道上帝的属性里面是有公义的属性,他是审判全地的主,他行公义的上帝。并且在上帝那边没有任何的不义。这个是我们可以确定的。人不可能达到这样的完全公义的程度。但是,上帝是完全公义。而上帝完美的公义,就是体现在,上帝对罪恶的零容忍。

出埃及记34:7 为千万人存留慈爱,赦免罪孽、过犯,和罪恶,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,必追讨他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、四代。”

在很多人看来,这个世界不是黑白的,而是一种所谓的灰色的。不是是非分明的。为了生活,为了工作,为了业绩,可以妥协很多的是否对错。我们不得不说,在世界上确实是没有完全公义的。因为很多的时候,我们不得不违心去做一些事情。当你选择不违心的时候,可能就会失去很多的利益。因此,就在于人的选择了。

但是,上帝是绝对的公义的,他那边是非黑白分明的。没有模糊的地带。主耶稣也曾教导我们说:

马太福音5:37 你们的话,是,就说是;不是,就说不是;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。

也就是说,故意颠倒黑白,模糊公义和不义是魔鬼的行为。上帝对于我们也是公义的,上帝公义的最高的体现就是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,耶稣基督为什么要死?因为上帝是公义,耶稣基督的死亡满足了上帝公义的要求。让所有的人知道,上帝是公义的,并且人可以借着耶稣基督被上帝称为义。

虽然这个公义,不是这里的“义”的全部意思,但是,这个思想实际上贯穿了罗马书的内容,因为上帝是公义的,因此,他要惩罚不义的选择,他可以将犹太人这个不结果的葡萄树砍掉,然后接上了外邦人这个野葡萄树。

也有人理解为,这个义是上帝公义的作为。就是上帝为了拯救他的百姓介入这个世界。既然上帝是公义的,那么,他就会坚定自己的约,因为上帝已经和他的百姓立约,那么,他就要一定实践他的约。并且页会完成他的约。因此,有人理解为,这个义,就是上帝拯救的大能,忠于盟约,胜过邪恶的势力,为百姓伸冤。也就是理解为上帝公义的作为。神学家莱特说:

上帝的义基本上是应许亚伯拉罕的上帝对盟约的效忠,正直地履行盟约。以信心为特色的世界性大家庭是应许的内容,上帝药借着它消灭世上的邪恶。

那么,这个“义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希腊文之中,义这个词汇不仅仅指的是公义,正义。这是一个人的属性,或者一个人期待的结果,希望能得到公平的分配、得到奖励,或者受到惩罚。但是,“义”这个词汇,是来自希伯来文的 tsedeq/tsedecfah,其核心的意义是“人际关系上互动的忠诚。这个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对方体会认识到我和他发展互相的关系,他的言行举止是忠诚的。那么,我就是有“义”的。

要怎么理解?重点是在关系之中的“义”,而不是个人的道德水平。什么意思呢?我们举例来说明:

一个法官,他本身是一个私生活很差劲的人,可能和很多的不同的女人发生关系。就从私人的品德来看,我们很确定他是一个不好的人。但是,他在法院进行审判的时候,他是完全秉公处理,不会徇私枉法。那么,从他个人的私生活来说,他是一个不义的人。但是,他对这个社会来说,他是一个公义的人。因为他不徇私枉法,因此,他和所在社会是之间是“义”的关系。

因此,在这里大家知道了吗?在这里首先上帝不看个人的道德行为怎么样。很多人觉得自己作的不好,等我改好了一些再相信耶稣基督。实际上不是这样的。上帝要拯救不是一个好人,如果全世界都是好人,那么,耶稣基督也就不需要来到世界上了。

但是,在这里提醒我们,上帝的义,是指的是上帝和他的百姓之间所建立的关系。这个关系是靠着上帝的律法维持着。

以色列人被上帝拣选,不是因为以色列人是强大的,优秀的民族。

申命记7:7 耶和华专爱你们,拣选你们,并非因你们的人数多于别民,原来你们的人数在万民中是最少的。

因此,上帝拣选以色列人,是因为上帝自己的决定。没有其他任何的因素。那么,对于以色列人来说,他们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按着上帝和之间的约,按着上帝的旨意去生活。然后,在敌人或者自然灾害之中,他们能得到上帝的拯救和保护。因此,上帝这个救恩的行动,就是特别的“义”。因此,在这个盟约的关系之中,人被要起有两个方面必须遵守。

第一,在崇拜上帝要对上帝忠诚,就是除了上帝之外,不可以去敬拜别的神。因为以色列人要因着盟约成为世界上迥别的民族。单单敬拜独一上帝的民族。

第二,在社会上要实践上帝的公义,特别是不要剥削百姓(对贵胄),要照顾社会上的弱势群体,例如孤儿、寡妇、在他们中间寄居的外邦人。因为他们原本在埃及也是作为奴隶,被人欺压,被人剥削,因此,当他们从为奴之家出来的时候,上帝对他们所提出的律法和诫命总归是这两点。

但是,我们从以色列人的历史上来看,他们在这个两个方面是完全失败的。他们在旷野的时候,就在敬拜摩洛和理番神的星。

阿摩司书5:25-26 “以色列家啊,你们在旷野四十年,岂是将祭物和供物献给我呢?你们抬着为自己所造之摩洛的帐幕和偶像的龛,并你们的神星。 司提反在公会讲道的时候,特别引用了这节经文: 使徒行传7:43 你们抬着摩洛的帐幕和理番神的星,就是你们所造为要敬拜的像。因此,我要把你们迁到巴比伦外去。

司提反如此谴责犹太人,他们群情激愤,最终将司提反用石头打死了。我们可以说,司提反实际上是戳到了犹太人的痛处。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遵守过。他们拜的各种的神明偶像:

天后、摩洛、诸巴力(巴力比利土,基甸之后以色列人所敬拜的偶像)、亚斯她录……

他们敬拜各种的神明,甚至还从巴比伦引进其他各种的神明,有君王自己生病了,不求问上帝,反而去求问外邦人的神。

所以,上帝会称呼以色列人为悖逆的百姓,不是说以色列人之中完全没有人去敬畏上帝了。就像以利亚时期,即便是全国敬拜偶像,好像上帝的先知都没了,就剩下一个以利亚。但是,上帝说,还有七千人留下来的。但是,这个民族还是悖逆的。因为所强调的是以色列人和上帝整体的关系。因此,即便有一些人是敬拜上帝的。但是,以色列人还是缺少“义”的。

同时,他们也是在欺压孤儿寡妇,行事没有公义。敬拜偶像的问题,经过被掳时期之后,犹太人几乎断绝对所有有形偶像的敬拜。他们对敬拜偶像非常的敏感,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曾经的问题。因此,被掳归回之后,他们再也没有敬拜过有形的偶像。但是,他们却仍旧再欺压自己的百姓,抢夺别人的财物。

虽然,上帝一再差遣先知去警告他们,提醒他们,要他们悔改。但是,最终都是没有作用。因此,以色列人就失去了义。因为他们和上帝的关系已经破坏了。

上帝的义,指的是就是上帝参与其中,有上帝的恩典存在里面,上帝与选民之间有正确的关系,盟约的关系。 而在先知的书之中,例如以赛亚书之中,以及诗篇很多的章节,所说的义,几乎就是救恩。

以赛亚书46:13 我使我的公义临近,必不远离。我的救恩必不迟延;我要为以色列我的荣耀,在锡安施行救恩。”

两个意义是相同的。也就是说,上帝的义彰显在上帝的救恩之中,也因着上帝的义,他赐下救恩。同时,从人的角度来说,义,就是倾向于忠心的遵守了摩西的律法。

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。

也就是说,上帝的在他的救恩工程之中,他不仅仅要救赎以色列人,也是为了拯救全世界的人。也就是说,上帝的“义”不仅仅要拯救以色列人,并且是要在全世界之中,呼召所有的人类来获得救恩,与上帝建立盟约的关系,让这个盟约的关系扩展到全地。让原本在亚当里面失败的,扩展上帝国度的计划,在耶稣基督——末后的亚当身上得以扩展到全世界。因此,上帝的“义”,在这里显示为上帝的救恩。

二、本于信,以致于信

当我们明白上帝的“义”和救恩的关系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明白这句话了。

本于信:这个是从上帝的角度来说的。救恩是来自上帝的信,也就是来自上帝的信实。为什么人类是有救恩的?因为上帝是信实的上帝,他说了,就一定会施行。因此,福音是本于上帝的信实,是有上帝的保证。本于信,就是以上帝的信为基础。

所以,首先,信心是上帝的耶稣,也是耶稣基督的信心,因信称义。这句话我们经常所说的。这个是什么意思?我们会常用来应用说,你只要相信上帝就可以了。但是,这实际上不是当初马丁路德提出这个思想的本意,马丁路德提出这个思想的本来的意思是,上帝是一个慈爱的上帝,他是乐意拯救人和亲近人的上帝。为什么马丁路德辉提出这样的思想?因为中世纪的时候,教会强调的上帝是一个可怕的上帝的。上帝是蛮有威严的。信徒们非常关心的是,如何避免地狱的刑法,因此,他们追思礼拜的时候唱的诗歌不是安息主怀,而是震怒之日,按先知的预言,大而可怕的日子。因此,中世纪教会的弟兄姊妹就是努力的行善,努力的奉献金钱,用来表示自己的虔诚,换取上帝的恩典。马丁·路德当初就是处于这样的恐惧之中,他在修道院里面做最苦的劳动,做最长的祷告,但是,他还是觉得自己的罪恶太大,上帝的刑罚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身上。因此,他阅读罗马书的时候,阅读到了这里的时候,本于信吗——也就是上帝的信实,所以,不是靠着的功劳换取救恩,不是靠着金钱购买到了救恩,而是因为上帝他是慈悲的,他是怜悯的,他知道罪人的境况,他乐意向赐下他的恩典。这个就是上帝的义,上帝的救恩。因此,上帝的救恩是来自圣灵的工作,来自信实的上帝,人没有凭着自己的能力去行善,去控制,而是因为耶稣基督为他们所成就的,也就是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所做成的救赎工程。

为什么本于信,以至于信可以安慰害怕上帝审判的人?因为上帝是信实的,上帝应许拯救的恩典是不会改变的。上帝将救恩赐给人类,那就一定会赐给人类。因此,不用害怕。而救恩是一份礼物,那么,就不是靠着人善行换取的,也不是靠着善行功德赚取的。而是上帝赐下来的。

因此,救恩做成就是一份礼物,是上帝完全独自做成的,完全不需要人的配合,人也没有能力配合。这就是本于信的意思。

然后,以至于信:这里的信,就是人的信。上帝的信实在前,我们的信只能回应。因此,在这里以至于信,是上帝的信实,所以,我们所回应的信才有依托。因此,要用信心来回应上帝。 因此,人的信的前提是上帝是信实的。这里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有功劳的。我们在救恩上是毫无功劳的。这个就是信的意思,信是人对上帝救恩的回应。

那么,人的信心是什么?我们前面几次讲过:在神学之中,信心包含两个方面:信是人对上帝的回应,是人的行动。心,是人内心对上帝的祈祷。

也就是说,信心是对人上帝救恩的接受。也就是,因信称义是这么来的。因为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牺牲,人的罪被上帝的圣子耶稣基督所承担,因此,人被称为义。但是,这个义是借着人对上帝的回应而临到人的身上。

因此,称义是靠着上帝的恩典,透过耶稣基督的救赎,它是借着信心领受的。那么,如何理解人的信心呢?信心是一双手,用来领受基督救赎工程的恩典。那么,在这里信心就包含了三个方面:

第一,信心是认识:「未曾聽見他,怎能信他呢?」(羅馬書10:14) 然而,「認識」不只是了解關於耶穌的歷史事實。聖經說:「你信神只有一位,你信的不錯。鬼魔也信,卻是戰驚。」(雅各書2:19) 要獲得信心,肯定需要先知道耶穌是誰,以及祂為了救贖我們做了什麼,但是當耶穌說:「認識你獨一的真神,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,這就是永生。」(約翰福音17:3) 祂的意思不只是知道一些事實。協同書中說信心是“白白接受罪的赦免,…這信仰是論及基督的真知識(信心是真的認識耶穌基督)。”

第二,信心是接受:就像「認識」一樣,「接受」不只是認同某些歷史事實。 《協同書》說:“稱人為義的信,不僅是歷史性的知識,也是堅決接受上帝所提供赦罪稱義的應許。”

第三,信心是信靠:「握拿(上帝)慈悲及恩典之應許」。坚定的依靠耶稣基督。

但是,信心不是被拆分为三个方面,而是一个整体。也就是说,一个人要认识上帝,接受上帝,信靠上帝。这三个词汇,是一件事情,只是不同的角度,都表示了信心的内容。認識了聖經中的基督的人,已經接受了聖經所述基督和祂的工作,並且相信祂能赦免罪;接受了聖經所述基督的人,是已經認識祂並信祂是救主的人;信靠基督的赦免和稱義的一個人,是已經認祂為救主,並且接受了聖經的應許。

在这里,我们可以引用浪子的比喻,浪子的比喻实际上应该是不太恰当,如果用失落的儿子这个作为核心是比较恰当的。这个故事之中,有一个“挥霍”的父亲,我们会说浪子在外面浪费财产,但是,如果不是父亲分给他,他哪有资格挥霍呢?因此,在这里我们看到父亲在挥霍他的恩典。当小儿子浪费了他一切所有的,生活放荡,没有任何的人性。不过这个小儿子认识到自己没办法恢复原本的地位,也就是他没办法恢复儿子的身份,也就是说,他丧失了他的身份,也就是失去了“义”,即便回家,他也没办法成为儿子,只能做一个雇工。这样,他可以混一口饭吃。

但是,在这个比喻之中,父亲没有选择让儿子成为雇工。在这位父亲看来,无论这个儿子行为如何,但是他们之间父子的关系是没有破裂的。因此,我们看到的是这位父亲关心自己的儿子,拥抱他的孩子,盼望他归来。所以,他迫不及待的冲出去,打断孩子已经准备好了,要说自己不配称为儿子的话语,并非立刻吩咐人恢复他的身份,穿上袍子,戴上戒指,穿上鞋子,为他摆设宴席。这些都是象征浪子身份的恢复,甚至超过了原本的身份。

在保罗的思想之中,就是延续了这个比喻的内容,父亲就是上帝,满有恩典的上帝,我们是失去了身份的儿子,上帝给人穿上了义袍。这个就是恩典。人对上帝唯一的条件,就是相信上帝是信实的上帝,是赐下恩典的上帝,我们可以信靠祂,我们可以交托在他的手中,我们将生命交给他,付出百分之一百的爱。

三、因信得生

本于信,以至于信,从信实的上帝手中,以信心领受救赎的恩典。因此,在这里保罗引用哈巴谷先知的内容:义人必因信得生。

哈巴谷书2:4 迦勒底人自高自大,心不正直;惟义人因信得生。

原文马索拉文本:义人必因他的信赖而生活

七十士译本:义人必因我的信实而活着,或,义人必因信而活/得生

但是,在这里保罗引用的时候,省略了中间的我的。那么,在这里有什么意思呢?

因信,是对义人和得生两个词汇的形容。也就是说,这句话包含了两个意思:

一个人因着信,成为义人(因信称义),他也是因信而活着。也就是说,以信心为标志的生活,是使人称义的信心所产生的,这使人称义的信心是耶稣基督赐给了我们。也就是说,我们无法靠着自己的努力得到上帝的救赎,也是无法靠着自己的功劳换取救恩。而是从基督那边支取能力,这样我们就成为义人。

因此,保罗索强调的是人要因着信心生活。这个信心的生活,是建立在人和上帝的关系上,而不是建立在犹太人原本的律法之上。保罗写信给罗马人,在罗马的教会的弟兄姊妹,也是有很多的犹太人的。因此,在这里保罗强调救恩是从信而来,而不是从遵守律法,换取功德。因此,在这里保罗继续呼应前面本于信,以至于信的内容。信徒的生活始终是靠着信心,而不是靠着功德。

那么,对于我们来说,有什么应用呢?

第一,我们必须要理解两个背景。一个是保罗的背景,一个是提出因信称义的背景。保罗写信的时候,罗马教会里面还是有很多犹太人的。因此,教会里面对摩西律法遵守还是有些人在强调的。因此,教会内有律法主义。而到了提出因信称义的时代,也是有类似的背景,教会内,充满对上帝的恐惧,试图以功劳换取赦免。因此,保罗强调借着信心以称义。

第二,我们要理解我们现在的背景。我们现在不断强调信心就可以。因此,就忽略了信心之中德行。因此,在我们的处境下,我们要强调信心之中,回应的部分,因为你的回应是你对上帝信心的表现。虽然信仰耶稣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上是受到压制,但是,还没有到流血的地步。因此,我们是处于一种比较安逸的环境下。更强调对的信仰的实践部分。

第三,因信称义。这个信——包含了两个部分,第一个上帝的信实,第二个是人回应。只有上帝的信实,人的信心的回应才有作用。因为上帝是信实的,因此,人才有信心的可能性。

因此,从救赎历史的角度来说,上帝始终在信实的推进他的救赎的计划。亚伯拉罕是信心之父,是因为上帝应许那个后裔,就是拯救者是从亚伯拉罕的后裔之中出来的。同样,保罗在这里要指出,真正的义人是与上帝有正确的关系的人,而这个正确的关系是建立在上帝的信实和人对上帝的信靠。

最後,什麼是義人?不是完美的人,不是道德上沒有任何過失錯誤的人。而是對上帝的信實有正確回應的人,就是對上帝有真實信心的人。這才是義人,是依靠上帝的人。也是我們現在每一個仰望上帝的。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,我們在耶穌基督裡面都已經被稱為義人了。阿們。

All rights reserved
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, content on this page is copyright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