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鄙人老家教堂的联合会(所谓牧区)召开了退修会,学习的课程是基督教崇拜的架构,介绍的是所谓的古典基督教崇拜的架构。这门课的话,我在神学院时,由周永慈所上,她所用的内容是用新加坡三一神学院楚示格博士的内容。当初我的也上过这位教授的讲座课。
这位博士,他是the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in America所按立的牧师。他的研究领域是礼仪相关的。因此,这位老师就将这位博士的崇拜学的课程介绍到大陆。然后,她也翻译了这位博士的一本书——《超基本崇拜通论——跨宗派实践指南》。里面所介绍的,就是所谓的古典崇拜,宣召、圣道、圣餐、差遣。这里要注意的是,跨宗派指南,也就是说,在他的理论之中,所有宗派的崇拜礼文是可以混合使用的,如果对现有的礼文不满意,甚至自己就可以编写,直接应用。
而鄙人所在的地区,基督新教基本上是属于福音派,基要派的立场,自改革开放以来,这篇地区的基督教堂很少用过固定的礼仪,固定的祷文,在这片土地上,当初中国第一大新教教派圣公会,都未曾在这里建立过教会。因此,对于这块是陌生的。甚至有一些长辈认为念祷文不是祷告,必须要自己闭上眼睛,自己心里想,然后讲出来,这才是祷告。
而对这样环境下的人介绍礼仪崇拜,无异于鸡同鸭讲。这可能也就是不同对崇拜的理解,是可以容忍。
非常有意思的是,在课程之中,这位老师甚至播放正信之路所制作的两个视频:东正教十字圣号、圣像与传统,什么是东正教。
拜托,在一群基要派,只读圣经派,没有传统派,播放一个充满了圣像(他们认为的偶像)、点蜡烛(他们认为的迷信)、奉香(他们认为的异教的风俗)的教堂的影片给他们看。这不是找死吗?
礼仪崇拜的基础是什么?不是礼仪是很庄严的:一些政治场合,例如国家领导人的国葬,公祭日的公祭仪式都是非常庄严的;也不是因为这个吸引人:敬拜赞美也吸引人,不同人有不同的喜好。那么,为什么选择礼仪?
因此,礼仪的基础是,教会的生活就是礼仪的生活。礼仪是恩典的管道,是不可见上帝恩典的可见形式。稳定的礼仪崇拜,稳定的传递了上帝的恩典。这样的礼仪就是当初使徒们,教会历史上就这么传承下来的。因此,不是我喜欢礼仪,而是基督教的本质就是礼仪的。基督徒的生命就是圣事的。如此,礼仪才有基础。而不是个人的喜欢。
实际上,我老家有一个教堂曾经作过礼仪崇拜的尝试,他们请了一位牧师做军师,现在这位牧师已经移居美国了。牧师还在的时候,他们曾经圣诞节做过礼仪的崇拜,主日有进堂的行列,诗班坐在前面作为礼仪的诗班,作为信徒的带领者一起念礼文祈祷等等。但是,随着教堂领导人对这位牧师的不满,很多都推行不下去,而这个牧师离开之后,这些都慢慢的废除了,甚至改为了敬拜赞美。
也就是说,对于他们来说,礼仪、敬拜赞美,或者其他是一个他们喜好。而不是信仰的基础。我们都知道,不同的宗派对信仰权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:
- 基督新教:唯独圣经。
- 圣公会:圣经、传统、理性(卫斯公会,还会加上经验)。
- 天主教:圣经和传统并行。
- 东正教:传统,圣经是传统的一部分。
只读圣经的人,是读不出礼仪来的。既然圣经是他们最终的权威,圣经又是需要解释的。因此,他们解释的圣经就是他们的权威。他们可以按着自己的想法随意解释圣经。例如为了支持幸福小组,他们就解释,摩西按着他岳父的建议设立的管理制度,十夫长、百夫长、千夫长,就是做幸福小组。他们也不想想,这代以色列人全死在旷野了。他们会说不做幸福小组就不传福音。那么,没有幸福小组这种的时候,以前基督教是怎么传福音的。但是,他们只要他们想要的。
因此,想要礼仪的基础是要回到大公教会的传统,而不是一种喜好的事情。喜好是会改变的。因此,真正的礼仪不是一种喜好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,信仰方式。在圣公会的历史之中,无论发生什么,无论内部多么的加尔文化,主教制和公祷书的礼仪都是没有改变的。但是,对于卫理公会就会发现,很多卫理公会、循道会实际上都已经废弃了这些传统。例如我工作的教堂前身的背景就是循道会的。但是,几乎找不到任何当初留下来礼拜程序和礼仪的内容,询问长辈(70+)也没有,当初也就是讲讲道。
能学一点是不错的,但是,最终还是无根的浮萍。可悲,可叹~~~